今天,我們來說說移動廁所的事兒。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時間是在移動廁所里度過。移動廁所問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目前全國都在興起“移動廁所***”,但是你知道嗎?重慶早在1990年就已在全國率先開始了“移動廁所***”!八蟛邸、“旱廁”,吊腳樓式公廁……這些具有年代感的詞,你是否又聽說過?
近日,來自市***委的消息,今明兩年內,重慶***后一批“旱廁”即將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達到“國標”的現代化公廁。在它徹底消失前,讓我們來看看,重慶的移動廁所到底經歷了什么樣的變化,未來的公廁又會是什么樣?
A篇 重慶“移動廁所***”的變遷
回憶1:
如廁蹲一排 沒有水來沖
時光倒回至1988年。家住夫子池的杜萬鵬還在念初一。和大多數重慶人家庭一樣,一層樓幾十號人只有一個移動廁所蹲位,高峰時段比春運的車票還搶手。于是他習慣去離二三十米外的公廁方便。
早上不到7點跑出門,公廁前已排出了十來米。隊伍中有打著哈欠裹在皺巴巴睡衣里的女人,有拄拐杖翻報紙的老先生,有叼著香煙抖腿的小伙子。排隊的人不管什么樣的姿勢,手里在做著什么,眼角每過一陣都會朝同一個地方瞟上一眼。好在隊伍移動的速度很快。偶爾慢下來,就會有人吼上一句“里頭的,搞快點喲,還不出來,都5分鐘了”,快排到門邊的人,表情都輕松又愉快。
杜萬鵬進去前先憋一口氣,迅速沖進去,盡量在一口氣的時間內解決問題。
杜萬鵬家的優勢是下樓走幾步就能去移動廁所,劣勢也非常明顯:七八月份一開窗戶臭味就肆無忌憚飄進來。遇到下雨天,糞水外溢,移動廁所里的蛆蟲跟著雨水漂到了樓下。夏天,明晃晃的太陽底下,綠頭蒼蠅在頭頂盤旋的聲音他至今記憶猶新。
移動廁所1_副本.jpg
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的移動廁所,多為旱廁。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供圖
杜萬鵬記憶中的,叫做旱廁。上世紀90年代之前,重慶基本上都是旱廁。
什么叫旱廁?對于這個有些年代感的詞,重慶中渝環衛公司菜園壩分公司市場部部長,從事了33年環衛工作的老一輩環衛工作者王麗萍解釋說,就是沒有沖水設備、下水道和分解處理排泄物的化糞池的老式移動廁所,蹲坑下面是一個貯糞池,直接用來貯藏排泄物。旱廁的貯糞池、蹲坑、小便池和糞缸里面的糞尿不能及時清掏,因此這種移動廁所常常臭氣熏天,招來蚊蠅,滋生蛆蟲。
重慶市環境衛生管理局設備科有關負責人回憶說,那時的公廁可以靠“聞著味道”找到,根本談不上有什么造型,連洗手盆、鏡子都沒有。
移動廁所2_副本.jpg
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的移動廁所,多為旱廁。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供圖
和旱廁相對應的,叫做“梭槽”——那時還不是單獨的蹲位,由廉價的瓜米石打造的一個通槽,由簡陋的柵欄隔開。男士小便池也是通槽式,站成一排同時“方便”,沒什么隱私而言。
移動廁所里沒有水沖,由管理員從附近居民樓或是水栓接水,每天只打掃三次。早上5點、中午12點、晚上6點各沖一次。后來有了自來水,拿起用直徑5厘米的皮管直接沖,沖不走的頑固污漬用笤帚掃到池里。
沒有化糞池,糞便如何處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環衛部門專門有一支隊伍,上百名環衛工人從事擔糞的工作。穿著黑色的圍裙,戴著口罩,夜幕降臨后出動,將貯糞池里的糞便擔走,在滄白路有一個集中處理點,由于周圍還有農田,這些糞便其中一部分會用于灌溉農作物。
王麗萍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重慶很多人家里沒有獨立衛生間,老居民區早上排隊上公廁是一道景觀,比如解放碑周邊的青年路、老群林市場、江家巷、八一路,那一帶的公廁是使用率***高的,每天“接待”上千人。
回憶2:
吊腳樓式公廁 讓人很尷尬
上世紀***十年代以前普遍存在的這種“旱廁”,大都是解放前沿用下來的。跟隨市環衛局設備科相關負責人的講述,時間再往前追溯幾十年:解放前,重慶早期公廁由當時的警察局管理,被老百姓戲稱為“官茅司”。
移動廁所4_副本.jpg
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的移動廁所,多為旱廁。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供圖
當時一個貯糞池或糞缸埋入地下,用來貯藏糞便,上面設置若干個蹲位,再搭建一座棚子,一座簡易移動廁所就這樣產生了。外觀簡陋,連一扇正兒八經的大門都沒有。
里面也沒有隔斷,大家都在坎上蹲成一排“方便”,無任何遮擋。小便池也是一溜大通槽,男士站在一起,對著墻壁邊擺龍門陣邊解決問題。移動廁所里潮濕陰暗,到處都是水漬和尿跡。
解放后,移動廁所里才慢慢修起了隔斷,***早是0.5米高,然后到0.8米,再到1米,經歷了幾十年的過程。一直到現在1.8米以上的隔斷。但解放后公廁的外觀和功能在相當長時間內沒有太大變化。
重慶曾經還有一種獨特的吊腳樓式公廁——建在陡坡上,由幾根木樁子支撐起地板,距離地面三四米,下面就是糞池,完全懸空!胺奖恪睍r,糞便從高空降落,濺起很高的水花,讓“方便”的人很尷尬。
目前現存的重慶***老公廁已經54歲。那是建于1964年的移動廁所,在王家坡,目前處于拆遷區域,也是屬于旱廁,今年將進行拆除。
回憶3:
全國創衛 ***“移動廁所***”
“旱廁”時代的終結,始于1990年前后,那也是重慶歷史上***次真正意義上的“公廁***”。
變革源于1989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愛國衛生工作的決定》,***次吹響了創建全國衛生城市的號角。
從渝中區開始,住在老群林市場附近的居民欣喜地發現,經過整修,以前臭氣沖天的移動廁所變得窗明鏡亮,有嘩嘩流水的龍頭,有獨立的“坑”和1.81米的隔斷——大家上移動廁所時不用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次有了“私密性”這個概念。
當年解放碑和平電影院對面,群林市場旁邊的那個移動廁所,正好被選為“迎檢”公廁。這次“變臉”讓市民發現,上移動廁所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新建的一批公廁得到了附近老百姓和中央檢查團的一致好評,當年重慶也順利獲得首批“全國衛生城市”的稱號。
“創衛”活動促使城區公廁發生了***次大的變革!敝貞c環衛局設備科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也是全國率先開展的“公廁***”。
僅僅只是一個開端。1990年,***“創衛”成功后,主城區約1500座公廁陸續開始改造,特別是1990-1995年,以渝中區為代表,重慶的公廁發生了質的改變——大部分由“梭槽”變為了蹲位,“旱廁”變為了獨立水沖式。
移動廁所3_副本.jpg
移動廁所漸漸向標準化轉變。
移動廁所終于開始向標準化逐漸轉變。每新修一座公廁,都要求按照住建部頒發的《城市公共移動廁所設計標準》設計,移動廁所外觀必須和周邊協調,通風、采光、洗手、照明等設施一一具備。糞便不再是由人擔走,移動廁所下面或旁邊都建起了化糞池,和污水管道相連,直接進行處理。
重慶的公廁經歷過一段收費的歷史,從1角到5角,直到1元。市環衛局表示,當時收費的初衷是“以廁養廁”,收入作為水電開支和人工管理費用,并根據衛生狀況對管理員進行考核。到了2009年10月1日,重慶移動廁所全部取消收費。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鑒于主城仍有一些區域存在“如廁難”問題,市***表示,今明兩年,主城將新增公廁720座,其中新建公廁230座,社會單位移動廁所對外開放490座,使總量達到3160座。
目前重慶城市地區絕大部分旱廁已變為沖水式移動廁所和各種環保生態移動廁所。主城未達到“國標”的移動廁所僅存120座,將在今明兩年被標準化公廁取代。